
云南澄江清水龍潭泉水被污染,檢測出錳氨氮等超標。云南澄江一中旁西浦公園內的西龍潭承擔著澄江全縣三分之二的供水。近一個月來,3個出水點中的一處山泉散發出臭雞蛋的味道,為了保證用水安全,澄江縣相關部門已經禁止附近群眾使用泉水。檢測顯示,水已被污染,但污染源卻一直沒有找到。由于技術力量有限,澄江縣希望省、市專業人員能幫忙找到并清除污染。
澄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義丹介紹,4月11日晚,澄江一中學生發現水龍頭里流出的水有味道。澄江縣環保、衛生、城建、國土等部門很快在現場進行了調查。據縣疾控中心對水樣做了檢測后發現,水中的錳氨氮等指標超標1至6倍不等,大腸桿菌也存在超標。
澄江一中2300多名學生的飲用水及生活用水已通過城市管網統一供水,沒有發生學生生病情況。但因為一個出水點不能使用,自來水廠正在其余兩個取水點旁新建一個抽水站,保證澄江一中和附近片區的供水。
“由于被污染的泉水來自山體之下,尋找污染源的工作十分困難。”張義丹說,前不久來了幾名專業潛水員,但也沒找到問題根源,“山洞里面情況太復雜”。大旱之年,一股清澈的泉水被污染讓人很心疼。來源-昆明信息港
地下水污染主要指人類活動引起地下水化學成分、物理性質和生物學特性發生改變而使質量下降的現象。占我國水資源總量三分之一的地下水污染現狀到底如何?由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承擔的“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調查成果”日前出爐。該調查歷時5年,對淮河流域地下水水質和污染現狀進行了全面總結,綜合評價了區域地下水水質和污染程度及變化趨勢,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信息系統,并結合當地實際地質環境條件,提出了淺層地下水防污區劃。
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的危害程度取決于顆粒物的理化性質及其來源。顆粒物的理化性質包括成分、濃度、狀態、粒徑、吸濕性、可溶性等。顆粒物成分是主要致病因子;顆粒物的濃度和暴露時間決定了顆粒物的吸入量和對機體的危害程度;顆粒物的粒徑和狀態與其在呼吸道內沉著滯留和消除有關。可吸入顆粒物易隨呼吸侵入人體的肺部組織,因而稱之為“可吸入顆粒物”,其對人體的危害較大。
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對肺功能的損害
粒徑1μm的固體顆粒80%會富集于肺泡上,沉積時間可達數年之久,這些飄塵可引起肺部組織慢性纖維化,使肺泡的切換機能下降,導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疾病。
2、是多種污染的運載工具和催化劑
可吸入顆粒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機化合物、金屬化合物、放射性物質、硝酸鹽和硫酸鹽等污染物質,可引起很多疾病。
3、進入人體循環系統,造成免疫系統損害
可吸入顆粒物中含有的有毒有機物質被肺泡吸收后,可直接進入血液循環,輸送至全身,危害非常大。隨PM10中細顆粒物粒子濃度的增加,巨噬細胞存活率和吞噬功能下降,巨噬細胞出現凋亡,并且降低抗原的提呈能力,使免疫活性細胞功能及組織體液中的殺菌物質改變,從而降低肺局部特異性淋巴細胞的免疫應答,導致局部防御力降低,而引起局部炎癥感染。 苯類化合物及其代謝物酚能在體內產生原漿毒性,可直接抑制細胞核分裂而對骨髓造血細胞產生損害,又常與血紅蛋白結合,導致造血系統和血液內有形成分改變。
4、可致癌性
許多研究利用一些短期遺傳毒性實驗(Ames實驗、UDS實驗、微核實驗等)從基因、DNA、染色體不同水平說明顆粒物具有潛在的致突變及致癌性。可吸入顆粒物內含有各種直接致突變物和間接致突變物,可以損害遺傳物質和干擾細胞正常分裂,同時破壞機體的免疫監視,而引起癌癥和畸形。可吸入顆粒物的化學組分或活性氧直接損害遺傳物質而導致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遺傳物質改變,進一步可能導致肺癌。
從2005年開始,國土資源部啟動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陸續完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摸底。淮河流域地處我國東部,流域面積約18.7萬平方公里,人口、耕地占全國的近1/6,而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3.4%,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嚴重制約淮河流域經濟發展。此次調查顯示,目前淮河流域的深層地下水水質較好,而淺層地下水水質不容樂觀。
專家表示,當前,淮河流域保證淺層地下水的安全性勢在必行,應加強對淺層地下水資源量及其地質環境效應評價,為淺層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依據。同時應加強宣傳,建立全民參與,管理有序的地下水污染防治體系。此外,還應逐步建立和完善地下水污染監測網絡,對監測數據進行系統整理和綜合分析研究,真正實現地下水源地預警預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