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一份會議紀要觸動了金融、房地產兩大領域的敏感神經。
這份材料稱,5月12日,央行召集了商業銀行行長,要求各銀行合理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央行副行長劉士余主持會議并表示,根據市場需求,優先確保住房消費貸款的資源配置。央行于5月13日下午發布消息,證實了這一會議的真實性,官方公布的會議內容與網傳內容基本相符。
高登資本首席經濟學家付立春對《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表示,首套房貸的緊張可能會造成房地產市場硬著陸,這對銀行資產也會造成沖擊,會影響貸款秩序。此次會議明確了監管層對房地產市場的態度,即對一套房貸款允許甚至鼓勵,對二套房和多套房貸款的暫停發放持默許態度。
實際上,央行力挺首套房貸需求,體現了一直以來的差別化房貸政策,并不意味著房地產調控方向的變化。
銀行對房貸“又愛又恨”/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個人住房出現“貸款難”情況,監管層也因此對銀行進行窗口指導。流動性緊張的局面困擾了商業銀行半年,而這也是個人住房貸款審批“遙遙無期”的半年。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商業銀行的多次交流,許多原本在2013年就應該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由于銀行的額度緊張,只能積壓到2014年初才發放。
這一情況在今年以來已經逐步得到緩解,隨著銀行資金市場利率下降,流動性有所恢復,部分商業銀行加快了個人住房貸款的發放。“年初在工行辦理的貸款,因為是首套房,利率是基準利率,從審批到下發貸款約一個月。”深圳一位購房者表示。
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城商行管理人士表示,盡管地方政府刺激房地產的態度很明顯,但銀行在房貸問題上的態度近期已是十分審慎。“現在市場資金價格仍然比較高,不如投放到其他領域,因為房貸業務不賺錢。”
央行在公告中稱,會議對進一步改善住房金融服務提出,要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優先滿足居民家庭首次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貸款需求。科學合理定價,綜合考慮財務可持續、風險管理等因素,合理確定首套房貸款利率水平。提高服務效率,及時審批和發放符合條件的個人住房貸款。
根據年報,2013年工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3796.44億元,增長28.3%,占個人貸款增量的86.2%。建行2013年個人住房貸款增加3514.62億元,增幅22.99%。
平安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以來,根據我行差異化經營戰略,信貸資源向小微業務、無抵押貸款業務、汽融業務等戰略業務傾斜。對于傳統房貸這類市場調控需求較高的業務,有意識進行了壓縮。”他表示,該行會優先支持自住性住房的貸款需求,限制投機性住房業務。
招行人士則表示,對個人住房貸款,具體會根據貸款人資質、風險等情況可能會有差異化的風險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