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初,被稱為“史上最嚴”進口乳粉新規開始執行,未按規定注冊的品牌將不能進入中國市場;而月底,國產乳粉企業也將完成新版生產許可證的換發工作,未取得新證的企業將不能再生產和銷售乳粉產品。
內外兼“收”的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洗牌空間有限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外公布嬰幼兒乳粉換證審查和再審核工作進度,截至5月5日晚,已發放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45家,未通過審核的企業有5家,已經申請延期和未提出申請的企業為28家。
2013年12月,食藥監總局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要求5月31日之前完成對所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的換證審查和再審核工作,并同時對外公布通過審查換發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和產品名錄。2014年4月20日,食藥監總局又下發通知,明確換證要求,提出在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現場審查時,應當按照相關要求,對《食品生產許可審查通則(2010版)》附件6《對設立食品生產企業的申請人規定條件審查記錄表》中的37個審查項目逐項作出審查結論,給出“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的結論。并按照《食品生產許可審查通則(2010版)》中第4.9條規定的判定原則,形成綜合評價結論和審查報告,對企業作出準予或者不予食品生產許可的決定。
而換證細則從干濕復合工藝審查、產品配方和標簽管理、發證檢驗等六大方面,對嬰兒乳粉的生產許可有效期屆滿換證審查和再審核工作做出嚴格規定。也對乳粉企業專屬牧場及奶源有了嚴格限定,要求企業建設全產業鏈。
隨后,換證審查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各個企業取得新版生產許可證的消息也陸續傳出。據了解,蒙牛、伊利、貝因美、飛鶴、圣元等國內知名度較高的企業旗下工廠均已拿到生產許可證。
盡管歷時較長,規定頻出,但業內人士卻估計此輪調整篩除的企業數量有限。“有一定知名度和規模的企業基本上都能通過審核拿到新的生產許可證。未通過的5家應該是非常小的企業,主要是硬件設施達不到標準。”一位國產乳粉企業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這應該是第一批通過的名單,到5月31日前可能還會有新的名單出來。因為每個品牌、每家工廠的情況各不相同,沒有辦法通過統一的標準來實現批量的審核,需要審核專家團隊到每一個工廠進行實地審核,來認定是否能夠換取新證。”該人士表示。
據了解,新細則主要包括參照藥品管理辦法;明確產品分段生產工藝要求;增加原輔料采購要求;明確生產過程管理要求;提高部分生產條件要求;嚴格人員管理要求;增加產品配方管理要求;強調研發和檢測能力要求;實現質量安全追溯,建立消費者投訴機制9個方面的內容。
對此,乳業專家宋亮認為,從換證情況來看,120多家企業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企業沒有通過審核或是申請延期,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可能,這將極大地提高行業集中度。一些規模不大,達不到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生產要求的企業將退出市場,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乳粉的生產技術環境和水平,同時凈化了整個乳業市場的氛圍,為形成良性競爭的環境提供了基礎。
與此同時,尚未通過的企業也仍有“生還”空間,因為“申請延期的企業還有兩年的機會通過整改,再次獲得發證機會”。不過上述內部人士同時表示,但是這兩年的時間里必須退出市場,在當前競爭激烈的乳粉行業,退出市場后再想重新收復失地將是十分艱難的事情。“這對于取得新證的企業和品牌來講是一個市場重新洗牌的過程,只不過空間有限。”
假“洋乳粉”登堂入室?
在整頓國產乳粉廠商的同時,對進口乳粉市場的整肅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5月1日起,洋乳粉新規正式實施,對華出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境外生產企業,如未按照《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規定辦理注冊,其嬰幼兒配方乳粉將不被允許進口中國。
國家認監委(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于4月30日公布了首批進口乳品境外生產企業注冊名單,其中嬰幼兒配方乳品生產企業為41家,5月6日,該名單增加至49家,包括來自愛爾蘭、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等16個國家的品牌。而注冊審核工作仍在進行,符合注冊要求的企業將陸續增補進入名單。
據通過認證的企業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認證企業都是認監委到現場進行審核,從工廠的奶源、衛生條件及質量控制等方面進行評估,基本內容與國內企業的換證審查差不多。同時還需要企業提交一系列審核資料文件,資料審核和實地考察均通過,方可獲準進口。
記者翻閱名單看到,雀巢、雅培、美素佳兒、美贊臣等中國消費者所熟知的品牌均通過認證,且品牌、生產商的注冊編號、注冊地址、注冊類型等信息也在名單中詳細列出。
宋亮指出,國家此番規定,目的是要過濾掉“假洋鬼子”,而且此舉或許會將一半代加工品牌攔在國門之外。
不過這樣的政策初衷似乎并沒有實現,上述認證結果也遭遇了業內人士的質疑,原因在于新西蘭的洋乳粉代工廠善騰集團也通過了進口認證。資料顯示,新西蘭善騰集團、瑞士赫爾達夫和澳大利亞塔圖拉是洋乳粉的三大代工廠,僅可查的就有四五十家國內洋乳粉品牌在此生產。
有乳粉行業從業人士就此提出,這個認證不僅沒有提升進口乳粉的門檻,某種程度來講還降低了門檻:新規實施后,限制了企業卻未限制品牌,貼牌搖身一變成為原裝進口,過去的假“洋乳粉”名正言順地變成真“洋乳粉”。
認監委回應,他們需要品牌商和制造商之間有直接的聯系,品牌商要對生產過程及產品配方有清楚的控制和管理。
但上述行業人士卻認為如果赫爾達夫和塔圖拉也通過認證,那么這個政策就相當于形同虛設,也就意味著以后無數的品牌只要通過他們代工就可以進入中國市場了,而且是以外資品牌原裝進口的形式進入中國。
宋亮也指出,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進口品牌不僅不會減少,反而還會增多,并且會全面沖擊國產乳粉的市場地位,“進口乳粉將向三四線及以下地區蔓延,原本國產乳粉的優勢地域也將遭受挑戰。”而乳粉行業的價格戰會持續,“企業之間促銷買贈、變相降價等行為會愈演愈烈。”
而在這種形勢下,國產乳粉的日子將更加難過,北京普天盛道企業策劃機構董事長雷永軍認為,2013年全年的主題是兼并重組、醫務渠道、反壟斷,這三大舉措被視為規范市場的利器,可惜一年過去了,中國嬰幼兒乳粉整頓的核心卻只剩下一輪審批。如果未來兩年,中國嬰幼兒乳粉市場再沒有核心政策出臺,那么中國國產乳粉在外資品牌的沖擊下,日子會更加難熬。
有行業內人士直言,從國家提出整頓國內乳粉市場開始,扶持國產品牌、清肅進口品牌的意圖就十分明確,可是到最后,政策落到實處卻沒有利好國產乳粉的苗頭。“國產品牌還是需要自身努力,靠政策扶持已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