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想以最實惠的價格在皇城根下享用最地道的美食,選擇炸醬面館準沒錯。您可不要小瞧這炸醬面,它里里外外透著的都是北京菜粗獷而不失細致的精髓。正宗炸醬面講究一半黃醬一半甜面醬,里面不能有肉末,而是要放指甲蓋大小半肥半瘦的肉丁,最好還有點豬油粒。
![]() 1 |
春天的香椿,夏天嫩嫩的芹菜,秋天的蘿卜,冬天的大白菜,無論哪個季節,都有適合炸醬面的菜碼。除了時令菜蔬,炸醬面菜碼里最不可少的就是煮豆子——黃豆青豆均可,加上面條的伴侶綠豆芽,豆子的前生今世齊齊相聚在了這方寸一碗里。
筋道的面條往您面前一端,熱情的店小二把八九個菜碼嘁哩喀喳往盆里一倒,拌上醬熱熱鬧鬧地一攪和,正宗炸醬面,就是這個味兒啦。
武漢熱干面
熱干面是武漢人過早的首選小吃。
![]() 1 |
面條事先煮熟,過冷和過油后,再淋上用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蝦米、五香醬菜等配料,更具特色,增加了多種口味,吃時面條纖細爽滑又筋道、醬汁香濃味美,色澤黃而油潤,香而鮮美,有種很爽口的辣味。
一碗熱干面看似簡單,卻頗見功夫,面的軟度彈勁干濕度都很重要。而要想醬料好吃,芝麻醬一定要用芝麻香油調。配菜可以按自己的口味添加,最少不了的一定是蔥花和香菜。 河南燴面
外地人來到鄭州,首先想到的便是嘗一嘗地道的羊肉燴面;本地人款待親朋的保留菜式也是香濃的燴面。
![]() 1 |
燴面的面是用優質高筋白面粉,兌以適量鹽堿用溫開水和成比餃子面還軟的面團,反復揉搓,使其筋韌,放置一段時間,再搟成四指寬、20厘米長的面片,外邊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碼好,備用。
湯則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劈開,露出中間的骨髓)一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藥,骨頭油都熬出來了,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猶如牛乳一樣,所以又有人叫白湯。配以黃花菜、木耳、水粉條。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鮮。
葷、素、湯、飯聚而有之,尤其是羊肉燴面,味道清淡鮮美,越吃越有味。
蘭州拉面
一清二白三紅四綠,這是蘭州牛肉拉面首先給食客的視覺沖擊。
![]() 1 |
“一清”指的是湯清。那濃濃的清湯是很難煮出來的,絕不是開水、面條與牛肉片的簡單混合。面碗上那幾片潔白如玉的蘿卜片就是“二白”,可別小看這蘿卜片,牛肉湯里放了它,能起到去腥和消食的作用。“三紅”是澆在拉面上的紅辣椒油,取自蘭州天水甘谷縣的紅辣椒, 肉厚、油豐、味正,有一股醇香,就是不吃辣椒的人聞了甘谷辣椒的香味后也要忍不住伸出筷子嘗一嘗。“四綠”指的是切得細細的蒜苗葉。
如果說湯是蘭州拉面的靈魂的話,那么面就是蘭州拉面的筋骨了。面粉、水、蓬灰和面團摻和在一起,經大廚十個指頭發出來的彈力、巧力、合力、甩力、拉力,瞬間把一塊面團拉成千絲萬縷。
此外,熏醋和紫皮大蒜是吃蘭州牛肉拉面的最佳搭檔,缺一不可。
四川擔擔面
關于擔擔面,因最早由挑著擔子的小販沿街叫賣而得名。擔擔面的出名,卻在于它的調味和獨特的面臊。
![]() 1 |
面臊,其實就是外省人叫的面鹵或是澆頭。擔擔面的面臊通常被叫做“脆臊”,一聽名字就知道好吃,制作起來也不麻煩:取豬腿肉剁成肉末,甜面醬用少許油解散;然后鍋置火上,放少許油燒熱,然后下肉末炒散,加料酒炒干水分,加鹽、胡椒粉、味精調味,然后放入適量的甜面醬炒香,肉末呈現誘人的茶色(如果顏色較淺,可以加少許醬油),微微吐油就可以起鍋了。 面條煮熟后,撈入已調味的碗中,撒上少許的面臊就可以了。
此面色澤紅亮,冬菜、麻醬濃香,麻辣酸味突出,鮮而不膩,辣而不燥。面條細滑,主要佐料有紅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紅醬油、蒜末、豌豆尖和蔥花等,口味油香麻辣,吸溜一大碗,拌著肉臊子喝調料湯,偶爾在家還會泡上一小碗隔夜飯,最后的蔥花都連喝帶嚼地吃下,酣暢淋漓、意猶未盡。
標配的熱干面就是那一碗濃香的芝麻醬拌油面,加上甜脆甜脆的蘿卜干和酸豆角咸菜,配一碗蛋酒,邊吃邊喝。只吃不喝,就覺得嘴巴干干的,也就吃不出熱干面的極品味道了。
山西刀削面
刀削面全憑刀削,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
![]() 1 |
削面妙在刀功。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時,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團,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嚓、嚓、嚓,一刀趕一刀,削出的面葉,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煞是好看。
高明的廚師,每分鐘能削200刀左右,每個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6寸。所以,人們說:“吃刀削面是飽口福,看刀削面是飽眼福。”
刀削面的調料(俗稱“澆頭”或“調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湯、金針木耳雞蛋打鹵等,并配上應時鮮菜,再滴上點老陳醋,十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