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房地產業,未來一段時間內房地產業依然會是經濟基礎。中央政府的房地產政策不再是全國一刀切,二線城市酌情由地方政府處理。目前出臺的改革布局措施意義已經不能簡單等同于“救市”。
問題1、中國房地產將崩盤還是周期性回調?
文章稱,“不少海外觀察家認為,在房價漲跌的爭論聲中,房地產業已向理性區間回歸,而主推力正是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升級。”
“不少外媒注意到,相對于投資機構的高聲警報,中國決策層對房地產市場頗顯冷靜。中國政府并沒有急于使用財政工具。央行行長周小川前不久也重申,當前經濟形勢不需要采取大規模的貨幣刺激。”
文章提到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大幅增加國家創投引導資金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決定,稱
“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新興產業將成為新增長周期的亮點。房地產業將以更加溫和和穩健的姿態,在國民經濟中繼續發揮基礎性作用。”
因此,文章說:“房地產市場還需遵循經濟規律。對中國的房地產而言,理性回歸是好事兒。對中國經濟而言,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是好事兒。”
問題2:房價跌了就好了嗎?
文章總結,“不少海外專家提出,這些聲音背后是民眾對高房價的擔憂和憤懣。但若房價真的暴跌,對國民福利、經濟運行和改革前途,遠非好事。”
原因有三:
①房地產與其他產業上下關聯,房價暴跌意味著宏觀經濟大失血。
②房價過快下行積聚金融風險。
③房價暴跌不會像某些人設想的那樣釋放消費潛力,反而可能造成家庭財富縮水和消費劇烈萎縮。
問題3、中國經濟應“去房地產化”?
文章認為,“在市場結構性供大于求、信貸偏中性和投融資渠道逐步擴展的大背景下,中國房地產正告別高速增長通道,逐漸進入溫和、理性發展‘新常態’。”
但文章援引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的觀點稱,中國目前城鎮化率剛超過50%,未來二十年里可能會達到70%,上億人要搬進城市里,大量老房需要翻新重建,這都蘊藏著巨大需求,“中國經濟長足發展離不開房地產業”。
而且,美國、日本、香港等典型經濟體在城鎮化加速階段,房地產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都在10%以上。
所以,文章預計,
“未來一段時期,房地產業仍會在中國經濟起到基礎性作用,當前關鍵是引導其健康、有序發展,而并非過早過快地‘去房地產化’。”
問題4、政府應救市嗎?
文章稱, 不少海外媒體注意到,中央政府對房地產業的調控展現新思路:從全國“一刀切”式的行政強約束,到更強調分類調控和長效機制建設的市場化管理模式,即:
“一線城市著力‘去投機’‘去杠桿’,二線城市如出現庫存量大、量價齊跌等情況,則給予地方政府更大自由裁量權。”
文章提到,“ 中央政府將貨幣政策、財政工具等暫時收歸‘火藥庫’,既穩定市場預期,也為應對后續變化留足空間。
而更重要的是,中央已作出建設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聯網、啟動房產稅立法和試點、加強住房保障制度建設等重大改革布局,它們對重構房地產市場生態有根本作用,其意義遠超出簡單的“救市”范疇。
除了解析問題,文章還總結了典型經濟體過去房地產泡沫破滅的教訓,包括:
· 美國帶來的一大啟示是回歸住房市場的基本屬性。
· 日本的教訓是:對房地產投機行為不能放任,也要避免操之過急擠泡沫。日本就是急于緊縮導致長期經濟疲軟。
· 至于中國香港,房價上漲的一個原因是供應不足。防范外部沖擊最有力的法寶還是穩固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