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僅僅十余年,安邦憑借強大的政商資源,從一家單純的保險公司強勢擴張成萬億規模的金融巨鱷。錯綜復雜的股權結構,如同一張“超級迷魂陣”,即使再分散,“大格局”從未改變。
沿長安街,從天安門往東大概7公里,建國門外大街6號,兩棟漆黑閃亮的聯體建筑厚重大氣,這就是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集團)的總部所在地。
一年前,傳媒還以“黑馬”來形容成立于2004年的安邦;但此后一年,其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縱橫捭闔,掀起一次次的收購駭浪,不斷刷新各大媒體的頭條。
在安邦集團內部,“翻天覆地”的變化亦在發生:2014年1月、9月,連續兩度增資擴股,注冊資本由120億元增至300億元、再增至619億元,躍居國內保險公司之首。股東則由8家增至17家,再增至39家,股權由相對集中變得看上去“格外分散”。
至于安邦集團的總資產,也不再是其官方網站上宣傳的7000億元規模—據安邦保險內部人士透露,至2014年年底,已達到約1萬億元,保險業資產僅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
2015年1月26日,保監會批復,同意安邦保險旗下子公司安邦人壽出資5億元人民幣設立安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資額占比100%。
除手握保險業全牌照之外,在國內,安邦還持有銀行、金融租賃等數張金融牌照,收購世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基本完成,只待監管層批準;在國外,已全資收購比利時保險公司、銀行各一家,跨國性綜合金融集團的愿景基本實現。
保險公司起家的“黑馬安邦”,在過去十年間借助于強大政商網絡,強勢擴張,走出一條和同行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最終成為今日的“巨鱷安邦”。
“含著金湯匙出生”
上汽是發起股東和第一大股東,董事會成員里顯赫云集。
2004年9月13日,星期一,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靈橋路255號中寧大廈18樓的會議室里,兩位名聲顯赫的人士—時年58歲的陳毅元帥之子陳小魯、時年53歲的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汽)總經理胡茂元,在此相聚。
寧波是安邦的創立之地。他們作為發起股東代表,參加了在此舉行的創立大會。彼時的安邦,稱為“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億元。上汽等7家法人單位是發起股東。
這7個股東,上汽是上海市國資委所轄企業。另外6家,均為民營企業。其中,旅行者主業為汽車銷售,聯通租賃是汽車租賃公司,它們的主要客戶就是上汽。上海標基、浙江標基、浙江中路、嘉興公路,這4家公司的主業則是基礎設施建設。
工商登記材料顯示,陳小魯至少實際掌控著上海標基、浙江標基、嘉興公路3家公司,并曾持有浙江中路的部分股權。
當時的董事會,共有7位董事,來自上汽的兩位,胡茂元,以及上汽副總會計師兼財務部經理劉榕;余下則是陳小魯、吳光輝、陳萍、姚大鋒、趙虹五人。胡茂元出任安邦的董事長,陳萍為副董事長。
至少3位消息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吳光輝就是安邦保險集團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小暉。1月20日,南方周末記者就此向安邦集團求證,但至截稿時未獲回復。
發起股東里有生產汽車的,有做汽車銷售、租賃的,安邦保險自然一開始就順理成章主攻“車險”業務。時任安邦董事長胡茂元,在開業致詞中表示,“安邦將以車險業務為核心業務,從行業和受眾兩條主線出發,以最快速度拓展汽車保險市場。”
2005年,安邦與上汽子公司—上海通用汽車,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得以在上汽的諸多4S店,代理銷售車險。
正式開業第一年,安邦的保費收入就突破了10億元,分支機構達到22家,“基本上完成了業務網絡在全國范圍內的鋪設”。
“這點很不容易。”一位保監會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保險業類似銀行業,開設分支機構時,需要得到各地保監局的審批核準。
更加不同尋常的是,成立一個多月后,安邦保險即在寧波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增選朱云來、龍永圖、劉曉光、董一冰4人進入董事會。
一時間,安邦可謂“群星閃耀”。
朱云來為國務院原總理朱镕基之子,早年赴美留學,后進入投行工作,在2004年時,就職于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龍永圖原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首席談判代表,彼時剛剛卸任官職。劉曉光,時任北京首都創業集團總經理。
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進入安邦,與陳小魯有關。2014年初,陳小魯在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表示,當時是他從中牽線,邀得朱云來、龍永圖等進入安邦董事會。
不過,朱云來的董事身份,可能是個“烏龍”。
2014年10月,財新傳媒刊載文章稱,“朱云來并非安邦董事”。該文引述“知情人士”消息說:朱云來早期曾受邀出任安邦的董事,但不久后就告知安邦,不打算出任董事,也從未簽署任何相關法律文件。但安邦一直沒有更新董事名單,后又稱工商登記出錯,沒有及時更新。
南方周末記者獲得的包括“董事簽字頁”在內的多份安邦集團內部文件里,亦未發現朱云來的簽名。但直到2014年9月25日,安邦又一次調整董事會成員時,朱云來才正式從安邦董事會名單上消失。南方周末記者也就此向安邦發出采訪函,但始終未獲回復。
上汽是發起股東和第一大股東,董事會成員里又如此顯赫云集,因此,一位保監會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戲稱,“安邦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過客”與實際控制人
上汽、中石的占股不斷被稀釋,而上海標基、聯通租賃的股份均不斷上升,并列第一大股東。
2005年的6月18日,安邦保險進行了第一次增資擴股,注冊資本增加到16.9億元。在當時的中資財產保險公司里,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初來者注冊資本排名已高居第三位。
增資何來?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成為新晉股東,其出資3.38億元,占增資后的20%。
對于中石化的“入局”,一位與安邦素有往來的企業家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安邦實際控制者們早年間與時任中石化董事長陳同海的“交情”。
陳同海父親陳偉達是擔任過中顧委委員,曾在寧波、杭州等地長期任職。
陳同海也曾在寧波工作多年,任過中石化鎮海石油化工總廠黨委副書記、書記、寧波市長等職務。2003年至2007年,出任中石化董事長。2007年7月被調查,兩年后被判處死緩。
中石化“入局”不到一年,即2006年5月15日,安邦再一次增資擴股,將注冊資本擴充至37.9億元。上汽跟進增資,維持20%的持股比例,依然是名義上的第一大股東。而中石化沒有跟進,降為第五大股東。
同年,安邦注冊機構由寧波市工商局,變更到國家工商總局。盡管公司注冊在寧波,但安邦從開始就不滿足于偏安一隅,無論是開業慶典,還是第一家分支機構,都選在北京。
南方周末記者查閱了安邦保險呈送給國家工商總局的請示,其變更注冊地的理由是:“公司成立不久,業務發展迅猛,人才的缺乏成為制約公司發展的瓶頸,為了提高公司對外形象及公司在保險界的地位,引進大量專業化保險人才”。
從此,安邦保險的總部,搬到了北京市東三環中路7號財富中心A座45層。
這處地方,是由“北京國通高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國通高盛),在2005年8月買下,然后以每月35萬元的租金租給安邦保險的。
這或許與此時并未在安邦高管名單中出現,但被外界懷疑為安邦實際控制者的吳小暉有關。溫州商人吳小暉曾經公開的身份之一是國通高盛的董事長。時至今日,吳小暉的妹妹吳曉霞,在國通高盛占股99.9%。
一年后,2007年5月25日,安邦第三次增資擴股,注冊資本增加至46億元。
僅僅11天之后,安邦保險第四次增資擴股,注冊資本增加至51億元。
這兩次增資,上汽和中石化都沒有參與。上汽的股權被稀釋至16.478%,降為第三大股東。中石化則被稀釋到了6.627%,基本“無足輕重”。此時,上海標基、聯通租賃,所占股份均上升為19.765%,并列第一大股東。
盡管上汽、中石化的占股不斷被稀釋,但很長時間內安邦在對外宣傳時,依然把上汽和中石化“頂在最外面”。
2007年,安邦保險的原保費收入,達到57.52億元,同比增加65.29%。自開業以來,累計保費收入,至此超過100億元。
一位安邦保險前員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個百億元目標,是吳小暉在2005年安邦的北京“懷柔會議”上提出的。“當時我們還覺得有些‘天方夜譚’。”
但第二年,安邦的保費收入卻突然下降,未能跑贏行業當年的平均水準—2008年安邦財險保費收入48.18億元,同比下降16.24%,而同期財產險行業的保費收入增加了17.24%。
或有巧合的是,陷入低迷之時,監管層的政策利好也“適時而來”。
2008年12月24日,中國保監會批準安邦保險,在其37家分公司1300余家機構開展電話銷售業務。在當時全國幾十家財產保險公司里,安邦是第一家獲批“同時在全國所有省份開展電話營銷”的企業。包括平安保險、保險這些保險業的“老大哥”,乃至央企“人保股份”在內的保險公司,都還只能在部分省市進行電話營銷。
2009年,安邦保險的保費收入,又恢復了兩位數的增長。
這一年,安邦又一次變更了注冊地,由國家工商總局變更到北京市工商局,理由是,“為了加快公司發展,提高公司競爭力。”
“質的飛躍”
三位新董事,均為原中國保監會官員。
2010年左右,安邦開始了一連串的并購。
2009年12月31日,經保監會批復同意,安邦保險與中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乒投資),聯合收購了瑞福德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福德健康)100%的股權,并將之更名為“和諧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和諧健康)。安邦持股99%,中乒投資持股1%。
成立于2006年的瑞福德健康,注冊資本3億元,開業以來,業績波動幅度極大。2007年至2010年,其原保費收入分別是0.53億元、0.16億元、2.43億元和0.27億元。
這一收購價格,一直沒有對外公布。一位保險業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考慮到瑞福德健康此前經營乏善可陳,乃至處于虧損狀態,“價格不會超過原來股東的成本太多,以前太平洋保險也曾談過收購,但價格沒有談攏。”
2010年6月,籌備多年的安邦人壽宣告成立,起始注冊資本37.9億元。
至此,在實行嚴格的行政審批及分險種牌照管理的保險界,安邦已擁有了財產險、人壽險和健康險三張牌照。
幾乎同期,安邦以4.92億元的掛牌底價,從成都市政府手中收購了后者原準備作為新行政中心的2棟辦公樓。隨后,和諧健康的注冊地及總部,搬遷到了成都。
接下來的2011年,則是安邦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
這年年初,安邦搬入了氣勢不凡的新總部大廈,即今天的安邦大廈(又名安邦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位于寸土寸金的長安街邊,為兩棟聯體高樓,東樓辦公,西樓迄今閑置。
2011年5月20日,安邦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安邦資管)成立,負責安邦的投資事宜,內部地位很高。
有趣的是,就在此前不久,2011年4月7日,保監會發布“關于調整《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暫行規定》有關規定的通知”(保監發〔2011〕19號)。這個規定涉及六項調整,多數是提高原有的標準,只有一項是降低,即“設立方需經營保險業務8年以上”,變為“5年以上”。
規定甫一出臺,保監會即在十天后,批復同意籌建安邦資管公司,這也是新規定下第一家批復成立的資管公司。而如果按照舊有條款,成立于2004年9月的安邦,需要等到2012年9月,才有資格設立資管公司。
安邦資管成立10天之后,安邦保險在2011年5月30日,進行了第五次增資擴股,注冊資本增加至120億元,在國內財產險公司里已居第二位。上汽、中石化依然沒有參與增資。
這一股權結構維持了好幾年。工商資料顯示,在此結構下,陳小魯掌控著上海標基、浙江標基、嘉興公路等3家公司。這3家公司,又合計持有安邦保險集團51.36%的股權。陳小魯是安邦的“實際控制人”。
安邦的并購動作,也越來越頻繁。
數月之間,安邦與其他公司聯合,在引人矚目的北京土地市場上,接連拿下北京CBD核心區Z9、Z10兩個相鄰地塊。
同年11月11日,安邦保險更是以56億元,收購了總資產超過1600億元的成都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都農商行)35%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這筆蛇吞象的交易,堪稱超級劃算。安邦除了從成都農商行的銀行牌照和優良盈利水平中獲益匪淺,更是迅速做大了自身資產。
一位安邦內部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前,安邦財險的總資產只有大概300億元,加上和諧健康、安邦人壽等,至多在500億元左右。但收購成都農商行并將資產“合并報表”后,安邦保險總資產一舉突破了2000億元。
“這是一個質的飛躍。總資產的增加,不僅意味著安邦整體實力的增加;而且,根據保監會的規定,安邦被允許花出更多的錢,去進行更多的投資。”該人士解釋。
這是因為,中國保監會在2010出臺并實施《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后于2014年4月進行修改)。該辦法對保險資金投資方向及額度,做出了非常明確而嚴格的限定。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上季末總資產”。
十幾天之后,安邦保險更名為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安邦集團。
兩年后,2013年11月19日,安邦集團進行重大人事調整。上汽的胡茂元,不再擔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吳小暉則走上前臺,一肩挑起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三個職務。
此前的副董事長